垃圾分類,你做到了嗎?
11月18日,記者從貴港市環衛處了解到,目前市區平均每天產生300多噸的生活垃圾。生活垃圾的大量堆積,不僅占用土地,而且部分會發霉變質,從而污染土壤、水源和空氣,還會孳生大量的蚊、蠅、蟑螂、老鼠、細菌,傳播疾病,對人們的健康危害極大。
垃圾分類就是在源頭上將垃圾分類投放,并通過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和分類處理,實現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那么市民是如何對待這些垃圾的呢?近日,記者在街頭、社區進行了實地采訪。
“這個袋子裝的是剩菜剩飯,給鄰居喂雞的,這個袋子裝的是果皮、紙巾、包裝袋等其他一些日常生活垃圾,我都分開來了。”市民黃靜珍在家門口揚起手中的垃圾袋對記者說。“每進一批貨就有大量的包裝袋和紙皮,我們都會贊起來賣給垃圾回收的。”在鳳凰商業街西區童裝店做生意的蔡老板說。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在市民的意識里,垃圾一般分為三類:可回收、不可回收、廚余垃圾。可回收的都是紙皮、塑料瓶、玻璃瓶、金屬這一類具有商業價值的,可直接賣給廢品回收行業換取金錢的,這些在扔垃圾之前都自行分出來了,但也有大部分人嫌積攢這些物品即麻煩又占用空間,像平時網購的包裝紙盒,都直接丟棄了。而廚余垃圾一般都是在廚房放了專用的垃圾袋,與其他的垃圾區分開來,有的市民會直接放在小區垃圾桶的旁邊,讓環衛工人收集,有些則是為了喂養家里的家禽。“垃圾分類的意識還是有的,也覺得很有必要,一般都是廚房的和其他垃圾分開,僅限于這么多了,再細的我就不是很清楚了。”市民覃冬寧說。
即便市民在家把垃圾分類了,在投放垃圾時又遇到了尷尬。目前貴港市城區主干道,如金港大道、江北大道、中山路、迎賓大道這些城市主干道安裝的是固定的鐵皮垃圾桶,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兩個類別,像繁華地段,江北大道石羊塘路段還在鐵皮垃圾桶的旁邊加放兩個大塑料桶,雖然都是綠色的,但塑料桶上也有清楚的標識,一個可回收,一個不可回收。而一些支路和社區,則擺放一個大塑料桶。甚至有些路段是沒有垃圾桶的,如鳳凰街和港寶街。市民投放垃圾時根本不看是否分類或是只能扔進一個大桶里。
為了推進垃圾分類工作,2015年港北區環衛所精心選取了港北區武裝部小區、港北區交通局小區、金港大道東段百花城小區、市公安局二期小區、貴港市民政小區、港北區財政局小區、貴港海事局小區7個小區做為垃圾分類試點小區,也是貴港市唯一的一批垃圾分類試點小區。為試點小區住戶免費發放分類垃圾袋,無償為小區設置四類垃圾分類桶。發放了垃圾分類宣傳資料,并在試點小區制作垃圾分類宣傳牌。不定期邀請住戶代表參加垃圾分類專項培訓。
記者走訪了貴港海事局小區、貴港市民政小區和港北區財政局小區。在這些垃圾分類試點小區里,四個顏色的垃圾桶一字排開,紅色的有害垃圾,灰色的其它垃圾,綠色的的可回收垃圾,藍色的廚余垃圾。垃圾桶后有一塊相對應的這四種垃圾如何分類的宣傳牌。除了在港北區財政局的四個垃圾桶已被清空之外,在其余兩個小區記者看到每個垃圾桶里都有垃圾,但是這些垃圾都是雜亂投放沒有分類的,居民的生活垃圾、清掃小區道路的樹葉沙石、居民丟棄的衣物靴子、燃燒處理過的樹枝灰碳,都沒有分類,隨意地丟棄在垃圾桶里。在海事局小區里四個垃圾桶還被后勤的阿姨拖走了一個,為了方便自己清掃道路時收集垃圾。海事局后勤管理中心的何慶川表示,現在小區有50戶左右住戶,除了退休、在職職工居住外,還有部分外租、轉賣的住戶,已不是單純的單位住宅小區,人員比較復雜,即便港北區環衛處有工作人員上門發放垃圾袋、宣傳冊,不定期上門檢查,但收到的成效還是不大。而在市民政小區里,垃圾分類宣傳牌已被拆下來,和其他的雜物堆放在小區的一個角落里。據市民政局辦公室科室負責人介紹,這塊宣傳牌本安裝的位置是一塊綠地,后來把綠地硬化就拆下來了,一直都沒能重新裝上。但是小區比起以往沒有環衛定期進入小區收集垃圾的時候干凈整潔了很多。小區主要還是以單位員工居多,管理比較方便,起碼已經能夠按照環衛工人的要求把廚余垃圾和可以直接回收的垃圾放在一旁的角落里。
在沒有相應的法律法規約束下,市民垃圾分類的意識主要源于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秉承能賣則賣,能利用則利用的原則。但我們距離資源再生、綠色環保的意識還有一段距離,市民的意識和執行力都有待提高。
同類文章排行
- 南京“科技達人”開公司創業 研發智能垃圾箱接到大訂
- 美醫療垃圾桶驚現碎尸
- 推行效果不如意 單桶垃圾桶分類卡在了哪兒?
- 10個大型垃圾箱 小區門口排排站
- 清潔工垃圾桶內發現疑似人骨 警方帶走嫌犯
- 洛帶古鎮菱角堰社區配套設施交貨安裝圓滿結束
- 織金縣三甲街道560個垃圾桶助力創衛工作
- 萬德福“17周年廠慶感恩優惠回饋”活動拉開序幕!
- 餐廚垃圾倒進路邊垃圾桶餐館老板娘的舉動“吃”到了罰
- 澳門的街道是如此的干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