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mplets/huantai/tu/8.jpg)
垃圾桶變身街景
在2016年度廣州城市治理榜人類發展指數榜中,越秀區排名第一,其中精細化的城市管理為它加分不少。去年以來實施的社區微改造,也讓“老區”展現新面貌。
老社區舊貌換新顏
曾經的越秀,面臨著老城區的“通病”,城市管理應該如何發展?是擺在城市管理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土生土長的老街坊劉阿姨,在珠光街仰忠社區居住了50多年。幾年前,社區還密布著蜘蛛網般的電纜,老舊房屋外墻發霉脫落,自來水和消防供水不正常現象時有發生,特別是排污管堵塞和破損,經常造成污水橫流和水浸街。由于環境不好,兒女多次勸她搬走,她都不肯。除了飲茶吃飯買菜看病都很方便,老街坊間的情誼也讓劉阿姨難以割舍。
2016年以來,越秀區按照“一街一策,一社區一特色”的原則,以仰忠社區為試點,以“三改造一落實”為重點,啟動了全區18個社區微改造。劉阿姨看到,各式各樣的工程隊進來了,換管網的換管網,修樓宇的修樓宇,街道還成立了社區微改造居民咨詢委員會,讓居民更好地了解和支持社區改造工作。
“現在環境面貌大變樣!電線、排水管都換新的了,樓道里也干凈了!”劉阿姨說,經過改造后,兒女們再也不催她搬家,又可以跟街坊們一起“飲茶食飯跳舞”了。
垃圾桶點也能變景點?是的!在越秀區白云街,記者就看到經過圍蔽美化的14個垃圾收運點。“誰也不希望又臟又臭的垃圾桶放在自家附近,所以我們采取遠離和圍蔽的方法,盡可能減少對居民的影響。”據白云街城管科工作人員介紹,14個垃圾桶收運點選址多數遠離居民區,在大街上的,巧妙利用綠化退縮位,通過加建綠化帶和宣傳欄隱蔽遮擋垃圾桶點,達到綠化、美化、圍蔽的效果,再加上每天對桶點和桶進行清洗,定期消毒消除異味,實現了“桶點變景點”的目標,得到了市、區的肯定并加以推廣。
在白云街,街邊的20多個電箱上也都畫上了油畫,成為“街景”。記者了解到,白云街在美化公共設施上非常花心思,累計投入40多萬元,對存在破損、油漆脫落的交接箱和市政標識桿、燈柱、圍墻、鐵門、自行車停放架、商鋪卷閘門、擋車柱等進行油漆翻新,讓老城區的街頭舊貌換新顏。其中油漆翻新交接箱180多個,圍墻1300多平方米,鐵門20個400多平方米,自行車停放架41個,大小燈柱(含市政、交通標志桿)約2155根,商鋪卷閘門約3500平方米,擋車柱約690多根。
回收玻璃利街坊
垃圾分類在有些社區推展的進程很慢。可在白云路不僅街坊們配合,還給街道環衛站工人增加了收入。
“我們廢玻璃的收購價比市場價高一些,每公斤玻璃按不同種類價錢兩毛六到三毛八不等,很多街坊就會主動交給我們,兩三天就能回收30多桶”,環衛工人袁師傅告訴記者。
記者了解到,為了深化垃圾分類工作,越秀區在白云街白云路試點廣州首個廢玻璃回收點,推行“居民分類投放+環衛工人分類收集+車隊免費運輸+企業定向收購”的回收處理模式,初步形成源頭分類激勵機制,促進低值可回收物資源化回收利用。
袁師傅說,每天下午下班后,他都會在白云路回收站“加班”兩小時,專職回收廢玻璃。“自從有了 加班 ,通過回收廢玻璃掙差價補貼到加班費,每 個 月 至 少 可 以 多 拿1500多塊的 加班費 吧。”
據悉,越秀區引入4家企業合作,開拓在街道社區設置廢玻璃專用回收板房點、廢木材收集堆放點和餐廚垃圾處理站。2016年,越秀區分類出餐廚垃圾量5 .15萬噸,廢玻璃、廢木材等0 .91萬噸,占垃圾總量的比率14%,街道環衛站工人和居民增加收入240萬元,通過垃圾回收利用,以構建垃圾分類和資源利用有效運行為導向,強化多方共贏機制,共建源頭激勵機制。
同類文章排行
- 南京“科技達人”開公司創業 研發智能垃圾箱接到大訂
- 美醫療垃圾桶驚現碎尸
- 推行效果不如意 單桶垃圾桶分類卡在了哪兒?
- 10個大型垃圾箱 小區門口排排站
- 清潔工垃圾桶內發現疑似人骨 警方帶走嫌犯
- 洛帶古鎮菱角堰社區配套設施交貨安裝圓滿結束
- 織金縣三甲街道560個垃圾桶助力創衛工作
- 萬德福“17周年廠慶感恩優惠回饋”活動拉開序幕!
- 餐廚垃圾倒進路邊垃圾桶餐館老板娘的舉動“吃”到了罰
- 澳門的街道是如此的干凈